北京冬奥会美食介绍 (北京冬奥会美食视频)

最近,北京冬奥会的美食频频登上热搜,比如韭菜盒子、豆沙包、饺子……

2月14日,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第2轮等待分数的时候吃起了韭菜盒子。她对记者说:“味道非常好!”网友表示:“我比谷爱凌还紧张,结果她吃起韭菜盒子。”

看来,我们和世界冠军又多了一个共同点!

2月9日,马耳他选手珍妮丝·斯皮泰里把豆沙包带到了赛场……在首轮比赛后回到成绩等候区时,她从口袋里掏出豆沙包,一口一口吃掉,还朝镜头比了大拇指。“我爱豆包,味道好极了。”她说。

日前,斩获冬奥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赛亚军的美国选手朱莉娅·马里诺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(NBC)采访时,谈到自己在奥运村最爱的美食——饺子,她说:“自从来到这里,我大概吃了200个饺子。”

除了美食本身,冬奥会餐桌上的科技也引发广泛关注。咱们去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能餐厅看看。

这个餐厅,已经让多国记者惊叹了!

前几天,头条君在电视上看见一盘菜“从天而降”的镜头,还以为自己眼花了,查了一下才知道,咱们的奥运会智能餐厅就是这么“黑科技”!

智能餐厅最大的特色就是既没有厨师炒菜,也没有服务员送餐,烹饪、上菜全程自动化。

这一排排正在不停翻转的就是炒菜机器人。据说,它们都是我国烹饪大师的“高徒”。

简直太酷了!

这是可爱的调酒机器人。

它摇晃着手中的调酒器,左摇右摆,甚至还和四周等待饮品的记者们互动。酒调完倒入杯中,机器手还不忘掂两下,确保调酒器内没有残留。

给机器人“做饭”的人

这些在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提供美食的机器人,也得“吃饭”——它们的“饭”就是绿色电能。在智能餐厅外,有一支供电保障团队,他们就是为机器人“做饭”的人。

01他们24小时在线

智慧餐厅24小时运行,面积大,插座和灯具的数量多,负荷动态变化也较大,保电要求高、难度大。自从入驻以来,供电保障团队队员轮流值守,确保24小时在线。

02他们是“数学家”

智慧餐厅有多少盏灯、多少个插座、多少台炒菜机,不同用电设备的负荷分别是多少,用电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,每炒一道菜用时多少、用电多少……这些数据,保电队员都详细记录了下来。

餐品制作期间是用电负荷高峰期,保电队员严格按照既定的巡视计划,做好测温、测负荷等工作。(胡楠)

03他们是“科学家”

不仅餐厅有“黑科技”,咱们的保电手段也很“黑科技”!保障区域内的供电设施实现了24小时数字化监控全覆盖,供电保障团队队员配备了智能测温手环和测温眼镜,对设备开展监测。同时,AI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保电队员体温变化的实时监测。

保电队员使用智能巡视测温一体眼镜对电源开展核查。(胡楠)

有了充足的“后勤保障”,智慧餐厅的机器人大厨电力十足,让中国美食乘上北京冬奥会的快车,飘香世界!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