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国的祖先:蜚廉、恶来父子在殷商王朝末期便遭到几近亡国,这对父子为殷商朝中仅次于殷纣王的第二号人物。以周部队为主的西军攻入朝歌后,率领禁卫军的恶来力战殉职。身为部落首领的蜚廉整合残部退守东方的部族起源地区拒降,在其部全灭后,蜚廉个人突围。登霍太山为纣王做最后祭祀后而自杀,武王怜其忠,赐石棺葬于霍太山。
蜚廉的另一子季胜以勇武善战,被成王收为侍卫,孝王时其子孙造父更因有功被封于越城,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战斗力的赵国的祖先。
恶的后代在其残余家臣的秘密护卫下,向西流浪。由于对养马颇有研究,并在赵氏支派及娘家申侯的保荐下,封于西戎边疆之地,名改为秦,并赐姓赢氏。传至秦襄公时,正逢周幽王为犬戎所杀,周平王东迁洛阳。襄公以军队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,平王正式封襄公为诸侯,并赐以西周的发源地岐雍。
桓公托孤: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宠臣,厨师易牙,太监竖习和公子开方。
管仲临死前桓公问国政可托付易牙。管仲说不可、桓公说:寡人食尽天下天下美食,但却不知婴儿味道,易牙烹了自己的幼子给寡人食用,可见他多么敬爱寡人。管仲说:对亲身骨肉如此残忍的人,怎么会真爱主公?桓公说:竖习宁受宫刑而服侍寡人,可不可以执政?管仲说:他连自己的身体都敢轻易伤害,何况他人?桓公又说:卫公子来齐效力十五年,父母死了都未回去奔丧,可见其忠诚。桓公又说:一个连父母都不留恋的人,又能真心留恋世上何人呢?臣死后,陛下不可重用这三人,否则,齐国必亡。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告诫,重用此三人,结果朝纲颠倒内乱纷起,后来三人将齐桓公困死在宫中,断了齐桓公的饮食,齐桓公被活活饿死。死后无人收尸,蛆虫爬的满身都是。
名将吴起:生于卫国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里,幼年好学,文武兼习,立志报国,国中一些庸碌之辈讥讽吴起,吴起大怒,一气之下提刀杀了三十多个耻笑他的人。辞别老母,前往鲁国,临别之时,他用牙齿咬破自己的臂膀发誓说:如果我不能成就事业,当不上上卿那样的大官,绝不回卫国来,到鲁国后,投在孔子的学生曾子门下求学,成绩斐然。不巧,其母病逝。按当时的礼制吴起应该回家奔丧守孝,三年不得为官,但想起最初的誓言就没回,这就惹怒了曾子,将其逐去师门。从此弃文学武,研读兵法。三年后,吴起被鲁国相国公仪休发现,推荐为大夫。公元前410年,齐攻鲁,危急之中鲁穆公想起吴起,并得到公仪休的支持,但鲁穆公心有疑心,怕吴起(其妻为齐国人)临战不决,吴起得到消息后,亲手杀妻,以表忠心。鲁穆公立拜吴起为将军。吴起采取迂回战术,先派使者前往齐国求和,与此同时加紧部署兵力,把老弱病残放在中军,精锐放在两侧,乘齐兵不备,突然攻击,将其击溃。鲁穆公因其杀妻之故,未加重用,并解除兵权。吴起离鲁赴魏,被魏文侯重用,吴起一到就被任命为大将军,不久他又出击秦国,取黄河以西五城,并在2年内全部占领河西,接着吴起率魏、韩、赵联军东伐齐国攻入灵丘,吴起在魏的27年里,他先后领兵与各诸侯国大战76次,64次获胜,其余12次不分胜负,从未损兵折将。
郑国修渠:韩国想要消耗秦国国力,使它不发兵东征,便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做间谍,让秦国从仲山起,开凿一条引泾水沿北山向东注入洛河的灌溉渠。工程进行中,韩国的意图被察觉,秦人为此要杀郑国。郑国说:“我的确是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,但是这条灌溉渠如果修成了,秦国也可享万世之利啊。”秦王于是命他完成了这顶工程。这条水渠引污浊而有肥效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,每亩的收成都高达六斛四斗,秦国的关中一带因此更加富裕。
魏国著名的兵法家尉僚:向秦王政提出三十万金便可以击灭诸侯的银弹攻势。
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记载:商鞅西入秦国,通过宠臣景监求见孝公,第一度约见,商鞅谈论“尧舜等帝王之道”,孝公听得直打瞌睡;第二度约见,商鞅谈论“周文王、武王的治道”,孝公仍然不感兴趣;第三度约见,商鞅便以霸术向孝公建议,二人相谈数日不疲倦。
商鞅对景监说:最初我建议君王施行帝王之道,设法恢复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治世。君王表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,而且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代的努力才能达到,根本不切实际。贤能的君主应该在他活着的时候,便能便能把国家治理好才对,不能存在太多空想才对————。因此我便建议君王施行“强国之术”,君王听完我的建议后,非常高兴,立刻接受我的建议。
商鞅为推行变法,大胆的驳斥现实论者的反对。他说:“有过人之行者,必不能苟同于世俗论者。具有创造性意见的人,比很难争取一般人的赞同———-。至德者,绝不和于俗见,成大公者,不谋于大众。因此,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帮助的便不局限于传统方法,只要将来对人民正真有利的,也不必遵循一般的礼节。
《史记》上说:行之十年后秦国的人民非常高兴,路不拾遗,山无盗贼,家给人足,民勇于公战,怯于私斗,乡邑大治。
白起之死:长平之战后,白起率主力直下太行山,乘胜进围赵都邯郸,准备一举灭赵,为救亡图存,韩赵便使离间计,请燕国大夫苏代携重金赴秦游说秦相范雎,力陈白起若灭赵,威重功高,将位升三公,必将危及范雎的地位,不如接受韩赵两国割地求和,以保护其既得权势,范雎果然被苏代这番权衡得失的陈词所打动,便以秦军征战日久劳苦,国内民众不堪重负需要休养生息为由,奏请秦王撤兵。应与韩赵割地求和,秦王采纳了这一意见,下诏罢兵,白起被迫撤兵回国,因此与范雎结怨。秦昭王四十八年,秦昭王因赵国没有如约割地,决定再次伐赵,由于白起患病,命令王陵率军进攻邯郸,结果屡屡受挫,秦军5将校战死,秦王欲改派已病愈的白起挂帅出征,白起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后,赢得了恢复元气的喘息时间,外交上又与魏、燕、齐、楚结盟,秦军长途跋涉难以取胜,称病拒不受命,秦王听后不以为然,派大将王龁接替王陵指挥秦军,激战数月,连连损兵折将,无法攻克。白起私下吐怨气:“大王当初不听从我的意见,今天果然陷入困境,只能劳师无利。”秦昭王得知后,勃然大怒,于是强令白起抱病赴任,白起仍以病重未从命,秦王又派范雎去强请,遭到他的反唇相讥和断然拒绝。秦昭王盛怒之下割了白起的官职和爵位,降为士族,并决定判处他迁徙之刑,白起因病重暂留咸阳。秦王派主将郑安平继续战三个月,但在赵国、魏国、楚国的内外夹击下大败于邯郸城下,郑安平被迫投降赵国,大将王龁率败军遁逃,噩耗传到咸阳宫中,秦王横眉竖目,把伐赵失败的罪责归咎于白起不肯效命,勒令他立即起行,范雎等人挑唆秦王,说白起心怀不满,口出怨言。秦王听后令使者追赶白起,赐予宝剑,令其自裁,白起自刎于杜邮。
魏国兵法家尉僚: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拜见秦始皇之后。便认为秦地绝非久留之地,他认为: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,天下皆为虏矣,不可与久游。
王翦灭楚:当时,楚国乃大国,潜力无穷,秦王自知灭楚不易。因此,询问大将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力。李信答道:“二十万就够了。”秦王再问王翦,王翦说:“非六十万不可。”于是,秦王不高兴,继而派李信、蒙恬率兵二十万攻楚,结果大败。后来,重新启用王翦,发兵六十万攻楚。秦王送至霸上,临走前,王翦一再要求秦王送他田园、美女、金银。秦王一口答应,王翦军至边境,仍派使者要求赏赐。部下都觉得很奇怪,便问他:“将军这样穷追不舍的要求赏赐会不会太过分了呢?”王翦回答说:“你们不知道秦王个性好疑,现在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了我,他会放心的下吗?我请求赏赐正表示我无异心,仍留恋秦国,让君王不要怀疑我。”
初并天下:丞相王绾说:“燕、齐、楚三国的故地过于遥远,不在那里设置侯王,便不能镇抚。因此请分封诸位皇子为侯王。”始皇帝将这一建议交给大臣廷议。廷尉李斯说:“周文王、周武王分封子弟族人非常多,然而他们的后代彼此疏远,相互攻击如同仇敌,周天子也无法加以制止。现在四海之内,仰仗陛下的神灵而获得统一,全国都划分为郡和县,对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,用国家征收的赋税重重给予赏赐,这样即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控制,使天下人对朝廷不怀二心,才是安定国家的方略。分封诸侯则不适宜。”始皇说:“天下人都吃尽了无休止的战争之苦,是因为有诸侯王存在的缘故。今天依赖祖先在天之灵,使天下初步平定,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国,便是自己招引、培植战乱。而又想求得宁静、养息,岂不困难吗?廷尉的主张是对的。”
秦国立制:驺衍创立五行学说。黄帝朝为土德;夏朝为木德;商朝为金德;周朝为火德,秦朝就应该为水德。水德之颜色为黑色,所以新王朝所有的衣服、旄旌节旗为尚黑。
内讧:胡亥不懂政治,便将大权委任于赵高。赵高专权后,引起了更多的不满,许多人叛变,关中盗贼兴起。右丞相冯去疾,左丞相李斯,将军冯劫联合上谏,要求减轻赋税,以争取民心,合力平叛。赵高制造假证据诬陷李斯子李由曾参与谋反,乘机逮捕李斯交付审讯。然后责备冯去疾及冯劫勾结李斯谋反欲治其罪。冯去疾、冯劫气愤自杀,李斯被斩弃市。
西楚霸王:隔了几天,项羽领兵西进,洗劫屠戮成阳城,杀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,放火焚烧秦朝宫室,大火燃烧了三个月不熄。随即搜取秦朝的金银财宝和妇女向东而去。秦地的百姓为此大失所望。韩生劝说项羽道:“关中依恃山川河流为屏障,是四面都有险要可守的地方,土地肥沃,可以在此建都称霸。”项羽却看到秦王朝的官室都已焚烧得残破不堪,一方面又惦着返回东方的家乡,便说:“宝贵了而不归故乡,就如同穿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,谁能看得到啊!”韩生退下去后说道:“人家说楚人像是猕猴戴上人的帽子,果然如此!”项羽听到这话后,即将韩生煮死了。
萧何月下逐韩信:秦二世二年,韩信投奔项梁参加反秦斗争,项梁阵亡后归项羽,任郎中,曾多次献策都未被采纳,韩信胸有韬略,断定项羽难成大事。便毅然离他而去,投奔刘邦,刘邦并未把它当作奇才,只安排他接待宾客,不久因同事犯律受到牵连,被定为死罪。当轮到斩首他时,韩信高呼:“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,为何要斩壮士?”监斩官夏侯婴奇其言,壮其貌。韩信方免为刀下之鬼,并经夏侯婴推荐,升为都尉,后与萧何结识,公论天下形势,深为萧何赞许。
萧何许诺向刘邦推荐韩信,但韩信久不见动静,就私下逃跑了。当时军士逃跑的很多,均想东饭家乡,就连萧何也两日不见,刘邦十分惦记,担忧萧何也要逃走了。等见到萧何时才知道是为追赶韩信。刘邦诧异道:“军中将领走掉了几十个,额、为什么单追韩信。”萧何回答说:“想得到那些将领不难,至于韩信则是盖世无双,大王如只欲做汉中之王,大可不用此人,若想夺天下,恐怕除此人外再也找不到与您共论大事的人了。”刘邦听从萧何的推荐,筑拜将台,沐浴斋戒,拜韩信为大将。
司马迁记载 :秦攻魏杀8万人;战五国联军杀8.2万人;伐韩杀1万人;击楚杀8万人;攻韩杀6万人;伐楚杀2万人;伐韩魏杀24万人;攻魏杀4万人;又攻韩杀4万人。公元前262年,击赵白起杀42万人;又攻韩杀4万人;又攻赵杀9万人,已杀130万人。
秦始皇36年(公元前211年)有一颗陨石落下,有人在陨石上刻字;始皇死,土地分。秦始皇就把陨石周围的人全部都杀死。修造秦始皇的墓地的工匠,在葬礼完毕之后,二十多万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于非命。
韩信忠贞:项羽获悉龙且已死,非常害怕,立刻派遣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说:“天下人同受秦朝暴政的苦累已经很久了,因此同心协力攻打秦朝。秦王朝灭亡后,诸侯军将领按照功劳的大小,划分土地,分封为王,使士兵得到休整。而今汉王重又兴兵东进,侵犯人家的王位,掠夺人家的封地,已经攻陷了三秦,还要再领兵出函谷关,收集诸侯的军队向东去攻打楚国,他的心意是不吞并天下誓不罢休,贪得无厌竟到了如此过分的地步!况且汉王是靠不住的,他好几次身落项王的掌握之中,项王因可怜他而给他留了活路,但是他一脱身就背弃盟约,重新攻打项王,不可亲近依赖竟也到了这步田地。现在您虽然自以为与汉王交情深厚,替他竭尽全力地用兵打仗,但是最终还是要被他所擒的。您之所以能苟延至今,就是由于项王还存在的缘故啊。目前楚、汉二王成败之事,关键就在您 了:您向西依附汉王,汉王即获胜;向东投靠项王,项王即成功。倘若项王今日遭覆灭,那么接着就轮到消灭您了。您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,为什么不反叛汉国来与楚国联合,三家瓜分天下各自为王呢?现在放过这个良机,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国,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吗?”韩信辞谢道:“我事奉项王的时候,官职不过是个郎中,地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;所说的话项王不听,所献的计策项王不用,为此我才背叛楚国归顺汉国。而汉王则授给我上将军的官印,拨给我几万人马,脱下他的衣服让我穿,推过他的食物让我吃,并且对我言听计从,所以我才能达到今天这个地位。人家如此亲近、信任我,我背叛人家是不吉利的。我即使死了也还不会改变汉王的主意!望您替我向项王致歉!”
蒯彻明鉴:武涉走后,蒯彻知道天下胜负大势就取决于韩信,便用看相人的说法劝韩信道:“我相您的面,不过是封个侯,而且又危险不安全;相您的背,却是高贵得无法言表。”韩信说:“这是什么意思呀?”蒯彻道:“天下开始兴兵抗秦的时候,所担忧的只是能否灭亡秦朝罢了。而如今楚、汉相争,连年战火,使天下的百姓肝胆涂地横遭惨死,父子老少的尸骨暴露在荒野外,数也数不清。楚国人从彭城起兵,辗转作战,追逃逐败,乘着胜利势如卷席,威震天下。然而兵困京县索城一带,被阻在成皋西面的山地中无法前进,于今已经三年了。汉王率十万大军,在巩县、洛阳一带抵御楚军,凭借山河地形的险要,一天之内打几次仗,却无法取得一点点功绩,而是受挫败逃,难以自救。这便叫作智者勇者都已困窘不堪了。百姓被折腾得筋疲力尽,怨声载道,民心无所归倚。据我所料,这种形势如果没有天下最圣贤的人出面,天下的祸乱就必定无法平息。目前楚、汉二王的命运就牵系在您的手中:您为汉王效力,汉国就会获胜;您为楚王助威,楚国就会取胜。若您真肯听众我的计策,那就不如让楚、汉都不受损害,并存下去,您与他们三分天下,鼎足而立。这种形势一形成,便没有谁敢先行举兵了。再凭着您的圣德贤才和拥兵众多,占据强大的齐国,迫令赵、楚两国顺从百姓的意愿,向西去制止楚、汉纷争,为百姓请求解除疾苦、保全生命。这样,天下的人便会闻风响应您,哪还有谁敢不听从号令!然后您就就分割大国,削弱强国以封立诸侯,诸侯已被扶立起来,天下的人便将顺从,并把功德归给齐国。您根据齐国原有的领地,控制住胶河、泗水流域,同时恭敬谦逊地对待各诸侯国,天下的各国君王就要相继前来朝拜齐国表示归顺了。我听说‘上天的赐与您不接受,反而会受到上天的惩罚;时机到来如不行动,反而会遭受贻误良机的灾祸’。因此,望您能对这个事仔细斟酌!”韩信说:“汉五对我非常优待,我怎么能因贪图私利而忘恩负义啊!”蒯彻道:“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,彼此就结成了生死之交。待后来为张黡、陈泽的事发生争执构怨颇深时,常山终于在泜水南面杀掉了成安君,使成安君落了个身首分家的下场。这二人相互交往时,感情是天下最深的,但在您想要凭忠诚和信义与汉王交往,但你们两人的友好关系肯定不会比常山王、成安君二人的友情牢固,而且你们之间所涉及的事情又多比张黡、陈泽之类的事件在。所以我认为您坚信汉王绝不会危害您,也是在错特错的了!大夫文种保住了濒临灭亡的越国,使勾践称霸于诸侯国,但他自己成名后却身遭杀害,犹如野兽捕尽、猎狗即被煮杀一样。从结交朋友的角度说,您与汉王的交情不如张耳和陈余的交情深;从忠诚信义的角度说,您对汉王的忠信又不比文种对勾践的忠信。这两点已经足够供您观察反思的了!望您能深深地考虑。况且我听说‘勇敢和谋略过人,令君主为之震动的人,自身便处于危险之中;功勋卓著,雄冠天下的人便无法给与封赏’。如今您拥有震撼君主的威势,挟持无法封赏的伟绩,归依楚国,楚国人不会信任您;归附汉国,汉国将因您而震惊恐惧。那么您带着这样的威势和功绩,想要到哪里去安身呢?”韩信推辞道:“您先别说了,我将考虑一下这件事。”
过了几天,蒯彻又劝韩信说:“善于听取意见、就能够预见到事物发生的征兆;善于谋划思索,就能够把握事情成败的关键。不善于听取意见、思考问题而能长久地维持安全的人天有少有!所以为人明智坚定,决择事情就会果断;为人犹豫多虑,处理事情时就会带来危害。一味地在极其微小的枝节末稍问题上精打细算,遗漏掉那些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,智慧足以预知事情应该如何去做,做出了决定却又不敢去执行,就会为一切事情埋下祸根。功业难得成功,然而容易失败;时机难以把握,却容易贻误。时机啊时机,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!“但是韩信仍然犹豫不决,不妨心背叛汉王;而且又自认为功劳多,汉王终究不会夺走自己手中的齐国,于是就谢绝了蒯彻。蒯彻随即离去,怕祸害及身假装疯狂做了巫师。